点击咨询 文章来源: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 发表时间:2021-12-27 16:08:02
皮肤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所致的病理性瘢痕
继发于皮肤外伤或自发形成
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及放射治疗等方式
治疗后易复发
瘢痕疙瘩(keloid)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是继发于皮肤外伤或自发形成表现过度生长的病理性瘢痕组织,瘢痕高出皮肤表面,质硬韧,呈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可通过药物、手术及放射治疗等措施进行治疗。
较多研究发现,肤色越深,产生瘢痕疙瘩的风险越高,有色人种较易发病。
疾病类型
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肿瘤型瘢痕疙瘩:通常为充血不显著、色暗和明显隆起的块状物,类似肿瘤。
炎症型瘢痕疙瘩:通常以明显充血伴有痛痒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根据瘢痕大小分类
小型瘢痕疙瘩:直径<2.0 cm。
中、大型瘢痕疙瘩:瘢痕长度为2.0~10.0 cm,宽度<5.0 cm。
超大型瘢痕疙瘩:长度>10.0 cm,宽度≥5.0 cm。
病因
常为自发形成,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因素也可以诱发。其发病与种族、性别、年龄以及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有关。
诱发因素
高风险因素如下:
有家族史;
肤色较黑;
烧伤;
任何延长伤口愈合的因素。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高出皮面的肿物或索状物。
继发于烧伤、烫伤者可形成大面积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
典型症状
好发部位
好发于前胸,也可见于颈部、肩部、耳部、下肢、背部或颊部等处。
皮损特征
皮损初起为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呈圆形、卵圆形、条状、带状或不规则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早期进行性皮损潮红伴触痛,呈橡皮样硬度,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
静止期皮损颜色变淡,质地坚硬。
继发于烧伤、烫伤者可形成大面积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
症状特点
患者常伴有瘙痒或疼痛。
伴随症状
因瘢痕内常伴发表皮样囊肿,故而部分瘢痕常会破溃感染。
就医
皮肤自发或损伤后出现逐渐增大的红色丘疹,伴有瘙痒或灼热,需及时就医。
医生将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特点、辅助检查等进行判断。
就诊科室
瘢痕疙瘩患者首先应到皮肤科就诊。
严重者需整形外科医师协助诊治。
相关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变位于真皮,增生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排列,边界不清。
病变后期纤维组织可呈玻璃样变,真皮乳头因受压而变平,弹力纤维稀少。
邻近附属器萎缩或消失,被推向外周。
鉴别诊断
肥厚型瘢痕
肥厚性瘢痕皮损不超出原皮损范围,生长数个月后停止发展,并可消退,无蟹足状改变,病理上不易出现粗大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
皮肤隆突性纤维细胞肉瘤
皮肤隆突性皮纤维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局部侵袭性皮肤软组织肉瘤,它表现为无症状的硬化斑块或结节,在数月至数年里缓慢增大。
组织学显示有排列成长束状的单形性梭形细胞(与表皮平行),以及浸润的较厚胶原束。在结节期,肿瘤细胞表现为特征性的席纹状或垫子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
治疗
瘢痕疙瘩的治疗比较困难,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等物理疗法。
不同类型的瘢痕疙瘩其治疗原则不同,具体如下。
肿瘤型瘢痕治疗
原则上,小型瘢痕疙瘩建议采用保守治疗,但耳部小型瘢痕疙瘩和含有感染灶的小型瘢痕疙瘩仍然建议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方法。手术后需追加预防瘢痕的手段。
中、大型瘢痕疙瘩在采取了预防瘢痕疙瘩术后复发措施的条件下,应尽早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对于超大型肿瘤型瘢痕疙瘩,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和采取了预防术后复发措施的条件下,应该采用以手术切除辅以皮片和皮瓣修复的综合治疗方案。
全身广泛性/弥散性的瘢痕瘩建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若局部出现感染灶,可考虑局部感染灶手术切除,其余部位的瘢痕疙瘩仍以非手术治疗主。
炎症型瘢痕治疗
小型瘢痕疙瘩仍然采用非手术治疗。
对于中、大型或超大型瘢痕疙瘩,条件许可时,原则上仍然建议采用手术治疗。若中、大型炎症型瘢痕疙瘩无明显的瘢痕增生,而以充血明显和平软组织为主要特点时,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注射、去红激光、硅胶制剂和外用药等治疗,无效时可再考虑手术治疗。